自此,他终于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了。不仅仅是军事,还有政事。
刘备任平原国相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加强军事。具体交给了自己得力手下——关羽,张飞。与此同时,刘备深知,打仗就是烧钱,没钱就不能打仗的道理,于是他开始着手第二件事,搞活经济。
由于战火纷飞,朝廷几乎没有了任何执行能力,所以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下。又,公孙瓒和袁绍的军阀混战,使普通老百姓更加渴望安定。渴望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刘备决心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最起码是自己管辖地区的百姓过上最起码能吃饭的日子。
从后来的结果看来,刘备的治理能力那是相当强。百姓不仅能吃上饭,有时候还有肉吃。所以,当地百姓对刘备歌功颂德。可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刘备紧接着做了第三件事,这件事发生后,百姓们哭天喊地,大呼:刘青天。
没错,这件事,便是与民同乐。
如果你还记得,刘备师从卢植。而卢植是儒学方面大师级人物。so,刘备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便是儒家思想。
孟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刘市长明显做到了。
饱受战乱,本只想求得温饱的平民百姓,自刘备来后,不仅过上了有肉吃的日子,更令他们感动的是,这位刘市长还要与民同乐!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神仙大姐跟我们过得去啊!
经此三事,刘备可谓声名鹊起,被广为传颂。最后,传到了一个人的耳朵里,听闻此事后,这个人派人于刘备接洽,而洽谈的内容,只有两个字:救我!为什么这个自认为刘备会救他?因为这个人是个牛人外加名人。有多牛?现在不提,一会儿,刘备先生会自己说。
而着重想要说的,便是刘备所做的三件事。
我们细看之下,便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没发现,没关系,因为这说明你心灵纯洁。而何朋利一直是个阴谋论者,总会钻牛角尖的看待问题,怀疑问题。
令人怀疑的便是刘备兄的动机。
动机有问题么?是的,按照平常眼光看来,刘备的动机不仅没有问题,更应该值得提倡。他让饱经战乱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本应该是好事,何朋利也认为这是好事。可联系上下文后,何朋利就感觉很奇怪。
一个人,一个像刘备这样从苦难一路熬过来的人,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建功立业。可是,此时的他除了跟着自己的师兄公孙瓒混之外,根本就没人理他。这是为什么?问题的答案,便是刘备的动机。没错,因为刘备毫无知名性,外人根本就不认识他,所以,此时的刘备和苦逼的何朋利一样,急需得到他人的认可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而他从儒家学到的思想恰恰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别看孔孟说了那么多话,古往今来的人不辞辛苦,总结了那么多思想。其实,儒家思想很简单:人心。
无论是孔子的:仁政,还是孟子的:众乐,都是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备的师兄公孙瓒不明白,所以他失败了,刘备早期强劲的对袁绍不明白,所以他最后也失败了。还有袁术,还有董卓,还有,还有..。。很多人不明白,所以他们统统失败了。而刘备明白,不仅明白,他还大大方方的做了出来,所以,他成功了。
当然了,此时的刘备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原相,还不是后来蜀国的先主,这也权当是做实验,然而实验成功了,所以,我们后来人看到了很多关于刘备先生的感人事迹。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他这样做了,那么,他的知名度就会大大得以提升。若用现在的一个词来说的话,那就是:炒作。
其实,在何朋利仔细研读了关于东汉的历史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入仕条件:举孝廉。
在介绍曹操兄的时候,何朋利曾经就举孝廉一事加以简单的说明过,但没说的,其实,这就是一种炒作。因为,你若想被举孝廉的话,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得到当时权威人士的品评。
比如,曹操兄就是得到了当时品评界权威人士许邵半仙的品评,从而名震天下,开始了混官场的生活。
不过,那时候是否就有水军,何朋利不知。这个问题,还是留待权威人士来解答。
刘备深知,若想以后还能混,且还能混得好,一定要得到人心这个东西,唯有它,才能让自己的理想得以施展。
其实,老百姓想的很简单:只要政府不折腾人,自己就能自给自足,不折腾政府。刘备知道,刘备了解,所以,他才有了上述行为。
更深层次的可定没有,刘备的想法没错,做法没错,在对的时间,对准了对的人,这是相当正确的明智的,可惜,如今读来,却终不如那个“真小人”让人痛快。
可,那时候毕竟是混乱时期,必须能混才能不乱,所以,也就不存在伪君子的问题,而接下来一件事的发生,刘备一定对自己的仁政实施加以感谢,感谢自己,感谢上帝。
因为,他遇到了“荆轲”,也就是遇到了杀手。可是,这个杀手也许只会杀人的手,而不会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