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十分谦虚道:“不多,也就两千多步兵,五六百骑兵而已。”
刘千户和陶知县同时倒吸一口凉气。“两千多步兵,五六百骑兵”,还“而已”,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杨某深受皇恩,自当报效朝廷。去年得皇帝陛下亲封团练总兵,杨某散尽家财,拉起近三千人的队伍,只为保护家乡不被流寇侵袭,保证乡邻不被土豪劣绅欺凌。”杨全满脸正义、豪气满满道。
刘千户想到的是,“杨总兵有了如此雄厚的兵力,要是不横行霸道,哪有天理?杨老爷真是不知死活。现在可不是文官可以随意宰杀武将的时代。如果杨总兵的兵丁有他的家丁(刘千户将杨全派到桃江镇的兵丁当成杨全的家丁)一半的精锐,就算杨阁老也不敢轻易得罪他。幸亏自己没有同他交恶。”
陶知县想到的是,“去年确实有安化的奏章,言称剿灭土人若干。至于有没有亲封团练总兵倒是不太清楚,不过想来不会有错。这混账小子倒是真的上达天听,那就不能随意对待。”
“杨总兵高价收粮,造福乡梓,可亲可敬。”陶知县放下身段,拱手施礼。“不知总兵大人可有需要本县配合之处?”
“正有需要大人帮忙之处。本官同刘千户有大比粮食交易,需要一个货运码头,一个仓储之所。”杨全毫不客气道:“本官出钱购买,绝不令大人为难。”
临了,杨全送给陶知县一千两银子的孝敬,陶知县毫不客气的笑纳。虽然陶知县算是个比较亲民、能干的官吏,但还没迂腐到不收礼的地步。就算有名的廉洁清官海瑞海笔架,不也收受下级的冰敬炭敬?
帮杨全搞定码头和仓库的是唐主薄,也就是唐家商号在益阳的官面助力。
码头很偏,也不大,但码头后面就是仓库,十分便利,尤其对杨全的胃口。
八月初九,刘千户的第一批粮食运抵益阳。不多,一船谷子,三百石。刘千户也是投石问路,不敢多送。
自从他知道杨全手底下有近三千兵丁,就不敢小觑杨全。不管杨全也没有后天,光是他能养着三千兵丁,就知道他不是个易与之人。寻常人会无缘无故养着如此庞大的兵丁?这个杨全志向不小。
卸货自然有码头苦力,用不着杨全操心。杨全也不想剥夺那些苦力的生存之道,只要他们不借机生事就行。
明朝运输主要靠内河水运。长江、黄河、大运河……靠水运吃饭的船家、水手、水兵、纤夫、搬运……加上他们的家人,整个大明至少有几百万人。
尤其是运河漕运。整个北直隶基本靠南方的粮食生存。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送到京城。依附运河生存的漕丁、漕帮、各种商家、混混,鱼龙混杂,多得不可胜数。
码头卸货的苦力,处于水运的最底层,是各种人的剥削对象。但要说这些苦力是什么好人,却也谈不上。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死。码头苦力同样如此。艰辛的生活早就磨灭了他们的良知。碰到单身或势力较小的商贩,苦力们也是敢在他们身上放血的。搬运时故意弄破包装、假装摔倒受伤讹诈、半夜偷走货物、甚至联络歹人抢劫杀人也不是没有。
好在既有唐主薄出面,杨全的随从也是煞气四溢,这些苦力倒是老老实实的将粮食从船上搬运到仓库中,没有横生枝节。
粮食卸完货,杨全当场付现银。才一百多两银子,对杨全来说完全是小生意。
不过看在卫所还有大量粮食的份上,双方又是第一次交易,杨全亲自出马,表示尊重。
另外,杨全看中了卫所的资源。
烂船也有三斤钉。卫所在怎么颓败,总是正规军队,总有些杨全现在需要的东西,比如盔甲,比如匠户。只是现在双方刚刚开始打交道,还没有深交,杨全还不打算开口。
初次交易过后,卫所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抵益阳。杨全得到大量粮食,卫所为大量粮食找到销路,换回真金白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卫所各千户、百户发了财,多多少少给了手下兵丁一些好处,连这些兵丁们都跟着一起高兴。
到后来,卫所的粮食全都卖完,这些军官们居然想到低价收购长沙府的粮食运往益阳,赚取差价。
卫所是地头蛇,没人敢使绊子,加上卫所现银收购,公平得很,长沙府的粮食又异常充裕,一时间卫所居然替杨全收购了近百万石粮食。
杨全当然乐见其成。由长沙卫出面替他收粮,省却不少麻烦,又交好了卫所,何乐而不为?
卫所通过贩运粮食,赚得十几万两白银,一个个欢喜得不行,更是将杨全当成财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