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眼看顾雨萼就要过十二岁的生日了。这半年里却发生了许多的大事。
先是石府里闹得天翻地覆,原来那石磊留书一封,说是要去战场上一展拳脚,离家出走了。石家忙派了人去追,却哪还追的上,只好给在前线的七王爷并顾征等人都写了信,托他们寻找照管。石夫人气得大病一场,还不敢声张,全府上下都得瞒着大长公主呢,生怕老人家急个好歹。石老爷却劝石夫人,说石磊能知道长进也是好事,男儿家的,就是要出去吃点苦头才能长大。顾雨萼听说了此事,心里颇有些内疚,生怕是自己当初那番话把石磊刺激到了,暗叹这孩子果然还是莽撞,要上进,文举武举都容易,顶不济让家里捐个官职,何必非得亲自到战场上去。若他真有个万一,自己倒是那罪人了,因此一直有些恹恹的。
外面街上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人喜气洋洋。原来七王爷与连横率领的大军连打胜仗,逼得那梁**队节节败退,眼看就打到了梁国都城。梁国皇帝见事不好,忙修书给大周皇上,称愿意议和。永嘉帝本不同意,沈相等国之栋梁却苦苦劝谏。原来大周虽打了胜仗,可也因为这场仗,国库日见空虚,今年南方收成又不好,再打下去怕是粮草供应不上。因此大臣们都劝皇上就此议和,且休养了生息,等粮草充足了,来日再战,一举灭了梁国就是了。
永嘉帝也不是昏君,仔细想想便知大家说的有理,因此便同意了议和,只是那条件却甚是苛刻。第一条先是必须将当日太子身死一战中的梁国将领满门抄斩,以祭先太子在天之灵。再有就是周国并不撤兵,所攻下的梁国城池都归周国所有,梁国还需赔偿黄金万两,骏马千匹,外加兵器若干,作为战争赔款。梁国开始自是不同意如此的苛刻条件,才要还价,那边连横便领兵又下了一座城,梁国君主只好派使者签了国书。如此一来,这场仗算是彻底了结了,连横留守边境,以防梁国反扑,七王爷不日便将带兵回朝。因为这边战事了结了,那边西秦也主动跟大周示好,二王爷便也回了京城。
外患既除,大家就开始关心起立储之事来,一时朝中分成几派。有人说太子既逝,二王爷居长,自该立二王爷为储君;又有人说,三王爷生母最为尊贵,且三王爷为人谦和,颇有先贤遗风,又有嫡子三个,当得起储君;当然也就有人说,七王爷此次居功甚伟,年少有才,又为国争了光,正该封了太子。一时朝中混乱一团。只有五王爷因为没有子嗣,生母又卑微,倒没人提起,九王爷因为年纪最幼,除了几个与他母家关系好的大臣,也无人提他。这时却又有一个声音,说是太子虽逝,可到底名分早定,已做了几十年储君,又是为国捐躯,这皇位自该传给他的儿子。且景郡王身为嫡长孙,论尊贵谁也不及,封了皇太孙并不为过。于是原本就混的水,又混了几分,一时有那油滑的大臣,丁忧的丁忧,称病的称病,都躲了起来。
作者有话说:今天看见收藏数又多了一个,感谢那位收藏的妹子。可是,妹子们,留个爪好不?鼓励下我呗。不用花钱,说句话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