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杨辰第一次进入朝堂议政之所。阳光下,那些空虚的席位以一种沉默的姿态向她展示着这个大堂中的无限可能。高坐的君王,议政的要员,他们在这个房间里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直接影响到千万人的利益,影响着整个帝国的走向。
就在杨辰出神的功夫,上官婉儿已开始翻阅龙桌上积压的奏表。杨辰见状想要上前帮忙,却又觉得插不上手。那些奏表颜色各异,最多的是杏黄绫封皮,也有黄绫子和红绫子的。这些奏表的颜色其实各有含义。杏黄绫为三省官员奏报,其实多为尚书省六部奏表;黄绫为御史台言官上奏及地方请命书;红绫则为加急奏章,亦包括军奏战报。杨辰虽不知道这三种颜色的奏章有什么区别,可还是动手将这些奏表按照颜色分类整理起来。
日光一寸一寸斜下去,上官婉儿卧在桌边,侧身一动,方才觉得双腿麻木。她抬起头,就见杨辰垂首坐在一侧,桌上所有奏表已分类理好,整齐地排在桌案上。上官婉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什么时辰了?”上官婉儿问道。
杨辰低头答:“已经快酉时了。”
上官婉儿看着桌上堆积的奏表,微微一叹,道:“一时半会儿也是看不完的。罢了,明天再说吧。”她微微抬起手臂,杨辰上前扶她起来。上官婉儿吩咐道:“差人来好好收拾一下。这间屋子可要盯紧了。”
杨辰低头道:“是,奴明白。”
回到寝殿安排好了夕食,杨辰便让江禄挑了两个得力的小太监先一步去鸾凤阁守夜,自己又从宫人中挑了八个可靠谨慎的,准备第二天再派过去。因着上官婕妤掌管内命文诰,杨辰身为观风殿掌宫,与内侍省走动极为频繁,和掌管宫籍名册的内常侍也早就相熟。像这种宫人调动的小事根本用不着商量,她只要写个条子递过去就好。
三日后,神皇陛下命三省议政、上官婕妤参议的诏书终于经过门下省审核,发往四方。出乎上官婉儿意料的是,这道圣命并没有在朝中掀起多大的波澜。或许是因为复核来俊臣案件早已为上官婉儿参议政事打好了基础,总之朝内并没有听到什么反对之声。
不过上官婉儿心里清楚,没有人公然反对,并不意味着真的所有人都信服。或许是太平公主和韦良娣从中做了些手脚,压下了反对的声音。这两人的目的,应该就是趁着上官婉儿参政之机,试一试她的心思到底是帮着哪一边。
如此看来,以后的日子怕是更加艰险。好在她终于得到了参议朝政的权利。从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既然“蜀国”已经被她吞进了肚子里,眼下就该好好考虑怎么对付“魏”、“韩”这两只猛虎了。
就在圣旨审核的这三日之内,杨辰已将鸾凤阁上下全部安排妥当,凡是近殿伺候的宦官宫女尽数出自于观风殿。上官婉儿亦是夜夜挑灯,将龙桌案上的奏章都提前看了一遍,前朝大事,了然于胸。整个鸾凤阁,里里外外,已尽在她的手中。
三日后的清晨,众常参官入阁议政。众人来到鸾凤阁前,就见二楼栏杆之后,上官婉儿身着紫服青冠临风而立,一双眼眸清寒若水,含笑睥睨。
高阁下的众人忍不住交换了一个眼色。中书令武三思手端朝带,第一个跨步走入殿中,众官员纷纷相随。刑部尚书宋?走在最后。他手拈长须,抬头看了一眼高楼上的女子,眼中精芒一闪,倏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