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贤法师微微一笑,又问到:“你可曾注意到这落叶落下的方向,是正面着地,还是背面着地呢?”
至此时,王玄策才回想起来,好像甚多之落叶,均是正面落地,于是就脱口而出“都是正面落地!”
“长史所言没错,的确,这落叶正是正面落地。”因此这戒贤法师又一次,语重心长的对其说道:“在你们东土不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更有二十四节气的细微之变化;不像我们这五印度,仅仅只有旱季和雨季。在你们东土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叶子也顺应季节的召唤,愉快的绽放了绿色的笑颜。随着时令的推移,气候的变暖,在夏日之中亦为劳作的百姓提供了一片舒适的阴凉;当百花盛开之时,它更愿当做陪衬,让所有的花朵极尽娇艳、出尽风头、享尽歌咏。在秋日,宣告他们舞台终结之时,它们会毫不犹豫的挥手谢幕。当其落向大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面向大地,以拥抱和亲吻姿态,把生命的脉络和骨骼展露给任何关注它的目光。而这释门的无上至宝,正如叶子一般,在这五印度大地已经终结了他的使命;更应该在这东土,犹如春天的萌芽一样,展现他的新生,你可明白否?”
听至此,王玄策也不好再推脱什么,的确这戒贤法师,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更是阐述这无尽的人生哲理。于是就收下了这颗佛教的无上至宝;自此,这佛牙舍利就传至了东土,一直到了今天还在展现这她的辉煌!
既然说到了这佛教的无上至宝,更应该说清楚其传承脉络。自公元前486年佛祖释迦摩尼八十岁圆寂之后,其弟子阿难从灰烬之中觅得八万余颗舍利,其中以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佛指舍利,一颗佛顶骨舍利最受重视。当释迦摩尼涅槃之后不久,听闻其留下甚多之舍利,八个国家的国王随即陈兵在迦毗罗卫城下,要以武力争夺这些舍利。
在此紧急时刻,一位贵族出面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战火。这一建议随即被八位国王接受。随后,他们将舍利平均分成八份,八国各请回一份,建塔供奉。这就是佛教史上“八王分舍利之事”。
其中一位国王,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带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烬带回建塔供养。这样,在古代印度就建起了十座大塔安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佛所行赞》所言:“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正指此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节……
编者说:佛牙舍利,佛教重宝之一,如今依旧在灵光寺供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