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设计稿都是由线条和色彩这两大块组成,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不同的是,线条是一种绘图惯性,这就跟文笔一样,只要肯下功夫勤加练习,总能画得好。
但上色却并非如此,在色彩的世界中,由于明度和纯度的不同,颜色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地步。设计师们为了能在万千色彩中,准确抓住最合适的颜色,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调色尝试。
可是有些人,天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就强于其他人,即便是面对千万种色彩,他们也能一眼就抓住想要的色彩,并且完美地表现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上。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天赋,温如初恰恰就拥有这种天赋。
她在拿到线稿之后,就开始埋头上色,极为认真。
四个师兄弟知道她是新手,担心她会画坏那些线稿,忍不住凑过来偷看。但等他们看清楚画稿上的色彩之后,全都愣住了。
这是一幅中国风的女士晚礼服,色调以中国红为主,整套衣服的设计从头到脚都是由三十几种不同的红色组成。
明明都是红色,可由于纯度与明度的搭配不同,它们表现出来的色彩感官完全不一样。
毫无疑问,这套衣服的设计重点就是色彩运用!
这样高难度的色彩运用,需要极高的色彩捕捉能力,普通人根本无法企及,更别提将它们完整地复制出来。
可是,温如初却做到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出色!
她就像一台色彩记录仪,只要是眼睛扫过的地方,就能立刻将那里的色彩记入脑中,然后根据直觉去选择基础色,进行调配。
普通人几十次也未必能调配出来的色彩,在她手里就好像被施了魔法般,失败率几近为零,基本都是一次成功。
师兄弟四人看得目瞪口呆,不约而同的,他们看向温如初的目光也变得敬佩和羡慕。
鉴于温如初在色彩上的天赋,接下来的工作中,所有人都将上色的工作交给了她。不是他们想偷懒,而是时间紧迫,他们根本没办法像温如初那样一眼就能抓住色彩。如果真让他们一遍遍地去尝试调色,或许画上十倍的时间,也未必能达到张师傅的要求。
经过一整天的加班加点,所有手稿终于临完成。
所有手稿全被装订成册,张师傅拿着它,一页页地翻看,整张脸都绷得紧紧的,那样慎重的模样,令旁观的师兄弟四人全都绷紧了神经。
翻完最后一页,张师傅合上画册:“合格了。”
三个字落地,师兄弟四人顿时就长松一口气,小师弟甚至不顾形象地一屁股坐在地上,拍着胸脯直呼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