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领着几个孩子走到村东头的时候碰上了二姑和芳姐母女俩,陶氏就问道:“二姐,你和芳儿这是去哪儿啊。”
二姑说:“我寻思领着芳儿去去集上看看,这孩子这几天在这里闷坏了,我领她溜达溜达。七月、三月,你们平时没事时,就过来找芳姐玩,啊?你们都是亲姐妹,平时在一块多待待,将来出了门子再想聚一起就难了。”出了门子就是嫁人的意思。
七月和三月答应了。陶氏和二姑就在前面走,而三月则高兴的和三小儿一会走到了前面,一会儿又走到后面,没个消停,七月就领着十月和刘其芳走到了一起。
七月说:“芳儿,你这些日子干嘛呢,你要是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去我家。”
刘其芳说:“也没干什么,就是和芬姐做做针线活。等回去我就和芬姐去你家,那七月姐你平时都干嘛呢。”
七月说:“也没干什么,就是帮我娘喂牛、做饭,没事的时候做做钱线活。我听三月说,你学过刺绣,你的针线活做的一定很好吧。”
刘其芳说:“其实我只是跟我学了几天,以前是跟我大娘学的,现在我大娘不在这,我也学不成了。”
七月说:“那你跟芬儿学吧,她会。”
刘其芳就说:“嗯,我现在就是跟她学呢。”
十月听到这就知道,三月的打算是不行了,朱芬是一定不会教三月的。其实十月是想如果刘其芳真教三月的话,她也要跟着学,不过现在学不成了。
几个人边说边走,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集上。陶氏一看到了集上,就说:“七月、三月,你俩看住三小儿。十月来,上娘这儿来。”
十月就走到了陶氏的身边,让陶氏领着她。十月边走边看,一看这集上还真的挺大的,她们走的这条街两边都是用木板支个架子,在上面放着卖的东西,而她们刚才路过的那条街上则都是商铺。
这周围走来走去的都是古人,小商贩们叫卖也都是在前世时,已经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古物,这让她有种置身清明上河图中的感觉,好像周围的一切是一幅正在缓缓打开的水墨画,而她也成为了画中的人。
陶氏:“老闺女,你今天过生日,想要什么,娘给你买。”
十月说:“娘,我还没看好呢,如果想好了,再告诉你。”
陶氏说:“那你好好看,看好了再告诉娘。”
十月应了一声,就开始专心的看周围的东西。她倒不是想要,只是这些东西对她来说都很新奇,有的她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更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二姑这时候对陶氏说:“二弟妹,你领着孩子们先看吧。我领芳儿去商铺那边看看。”
陶氏说:“行,那二姐你去吧。”陶氏说完,二姑就领着刘其芳走了。
刘其芳边走边跟二姑说:“娘,二舅娘怎么在这种地方卖东西啊,那些东西怎么用啊多糙啊。”
刘其芳在刘家就是,她用的东西比其她的堂姐妹要好,她觉得这样才衬自己的身份。刘家二老因为偏疼小儿子,总掏私房钱补贴小儿子一房,所以她们这一房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强,这也是刘家人在刘青山死后分家的一个原因,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却任别人肆意挥霍,而挥霍的人还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二姑就说:“她们都是泥腿子见过什么好东西,再说,那些粗细的东西她们也用不惯。”
刘其芳就笑了笑,说:“可也是,好东西给她们用,她们不了。”
陶氏则领着孩子们在露天摊这边诳,其间陶氏给十月买了个彩绘的面具,给三小买了个牛皮筋的弹弓,七月和三月每人买了个擦脸的油脂。这里冬天的风硬,如果不擦油脂,都不敢每天都洗脸,风会把脸吹伤。陶氏又买了家里用的盐和喂猪的豆饼,十月家的母猪有崽子了,所以陶氏决定给它加点营养。
十月她们刚买完东西,就听那边有人喊:“快走啊,林老爷家请县里的德生班,在林家祠堂前唱戏呢。”
三月就拉着陶氏要去看戏,陶氏本不想去,因为人多,怕把孩子挤丢了,但架不住十月和三小儿都想去,最后只得随着众人往林家祠堂走去。
林家祠堂离集上倒是不远,就在集市的北边,走路过去也就十分钟。陶氏领着孩子走到祠堂的时候,戏已经唱上。不过人太多了,前面的好位置早就已经让人占上,陶氏只能领着孩子们站在后面。虽说戏台搭的高,站在后面也能看见唱戏,但人太多,这时候又没有麦克风,所以声音听的不是很清楚。
十月只看了一眼就看出这不是后世时的二人转,虽说唱的什么十月没听清,但这扮相跟前世的京剧有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