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丹河师范学院地处市区南郊,背山面水,地理条件优越;鸟语花香,四季常青,环境宜人,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于志坚属于民师班,班上的同学全是民师,年龄参差不齐,相差还比较大,有五十年代的,有六十年代的。于志坚在班上属年龄偏大的,只是没结婚,班上和他同龄的人都结婚了。他上学以后,家里就只有母亲一个人,并且年龄已经六十多岁了,经济上非常困难。赵雪为了儿子的读书,再一次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她除了种地以外,还养猪养羊。那时农村经常出现偷猪的。为了防止牲猪不被偷走,老人夜里睡在猎圈旁看着。于志坚想到母亲的劳累和艰辛,心里非常难受,课余时间每次回想起来就是一阵心酸,泪水止不住往外涌。那时刚改革开放,计划经济还占领着主导地位,还谈不上市场经济,没有打工、家教这类事情的出现,无法利用课余时间挣钱。学校离他们家一百多华里,一般星期六下午上完课他就骑自行车回家,看望母亲,帮母亲干事最新章节。曾秀丽仍在红河学校教书,于志坚星期天回去一般都要去看她,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因为于志坚地位的改变而感情淡化,主要是他们的爱情基础是牢固的。那时候民办教师每月还发少量的补助金,曾秀丽把自己的补助金还要给于志坚一部分,以弥补他经济上的不足。曾秀丽还经常去于志坚家看望未来的婆婆,并帮助未来的婆婆做点事。那时农村吃水都是在全村唯一的一口井里取水,他家在村北头,井却在村南头,一北一南相隔有四五百米一段距离。赵雪吃水都是有曾秀丽抽时间去井里取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雪交加,都照常不误。
一九八三年七月中旬,学校放了暑假。于志坚回到家里后,就跟母亲说:
“妈,你可好好休息休息,这农活我来干,夜里防猪子被偷的事你也不用管了。”“你很长时间没下地干活了,这大热天的你受得了吗?你待在家里干点家务事就行了。”“妈,我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永远都是农民的儿子。我什么苦没吃过,什么农活没干过,这次你一定要听我的。你想想,我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待在家里,让一个六十多岁的母亲下地干活,良心何忍,别人又怎么看,上苍也不允许呀!”
于志坚不顾盛夏的炎热,和原来在生产队一样,上稻田里拔草,到棉花地里喷药,晚上睡在猪圈旁防牲猪被盗。这样,他心里才觉得好受。曾秀丽暑期学习结束后,听说于志坚回来了,一天下午的傍晚,天气不热了,他来到了于志坚家里来见于志坚。一见面,曾秀丽笑着说:“看来干得活不少哇,脸就晒黑了。”“是吗?这才是本来面目。”“这么说,你那是本来面目,我现在就是虚假面目了。”“你现在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一直就是这样,晒不黑。在我心目中,你永远是美的。”“是吗,别恭维我了,晒黑就晒黑呗,不能怕晒黑就不干活了。”他们俩说着向村外走着,又朝着东河走去。盛夏的傍晚,尽管不再炎热了,地上还是热腾腾的。曾秀丽上穿一件短袖衬衫,下面穿着七分裤,白皙的肌肤把于志坚映衬地更加黝黑。曾秀丽说:“志坚,你这一段时间真够辛苦的了,还有要做的我来帮你做,你休息休息。”“我妈说她干不让我干,你又说你干让我休息,我一个男子汉坐在屋里,让一个老年人或一个年轻女子去干,这算什么,这还算是男子汉。这么热的天,我怎么也不能让你去干,你爸妈知道了心痛坏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当成《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了,弱不禁风。我才不是那种人。”“秀丽,你真是好样的,我和我妈都很受感动。我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你。”“志坚。”曾秀丽边喊边去抱着于志坚。她眼睛湿润了,一言不发,一切都在不言中。接着,两个人亲吻起来。一阵亲吻之后,两人迎着晚风,在东河岸上走着聊着。谈到了史安生、朱红玉和史为军等这些年轻人。
于志坚上学后不久,史安生和朱红玉两人就结婚了。因为朱红玉的父亲是区里领导,结婚后,他们二人被调到镇上的一所小学教书,离开了这个偏僻的农村学校。之后不久,史安生就被提拔为那所小学的校长。这个几年前还是一个农民,现在已成为管理几十个老师、五六百名学生的小学校长,变化之快,让于志坚惊叹不已。史为军在于志坚走后,紧接着也离开了学校,一个人跑到城里闯荡去了。于志坚想起他,不由得有点悲伤的感觉。于志坚跟曾秀丽说:“秀丽,人那,要想活出点价值,都不是那么容易。就拿史为军来说吧,这些年,从农村到部队,从部队到学校,又从学校到城里,为的就是能出人头地,活出个样来。还不知道他进城以后能闯荡出个什么样子。”“是啊,你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就在这次暑期期间,一天夜里,村子里的狗汪汪乱叫,睡在猪圈旁的于志坚突然被惊醒。不一会,从不远处传来严厉地话语声,“放老实点儿。”于志坚起来认真看了看,好几个年轻男子带着一个被捆绑的人走出了村子。翌日,他听村子里人们说秃刚娃昨晚被逮走了。接着,到处在谈论抓人的事。于志坚跟母亲说:“妈,晚上这猪你不用看管了,估计以后没人敢偷了,好像国家在搞一场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斗争。秃刚娃也被抓走了。”“那太好了`,可少操一头心。”
到校后,他通过看报纸听广播搞清楚了,果然是国家发动的一场“严打”斗争。
学校就餐和于志坚读高中时大不一样,凭票就餐,吃好吃坏,吃多吃少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学校后,学习上废寝忘食的不多。早自习或上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学生们都拿上碗筷向食堂跑去,争第一,排前列。于志坚也不争不抢,老是拖在后面。还有一个和他一起的是班上年龄最大可以说也是全校年龄最大的,叫周来福,四十二岁。据说年龄还有假,看上去有五十岁了。他已当了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上有老,下有小。为了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不得不走这条路。他们二人谁也不嫌弃谁,都是吃最便宜的饭菜。一天,周来福问于志坚,说:“于志坚,你怎么也这么艰苦?”于志坚说:“这还算艰苦吗?在这里比,是差点,和家里比,我们吃得够好了,够幸福的了。”周来福说:“于志坚,我们俩真是心心相映,你和我的想法是一样;可你年轻人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不简单啊!我是迫不得已呀,家里父母都七十多了,还有四个孩子,就是老婆一个人干活,可想有多难呐。”“你真有毅力,是一个坚强的人啊!”于志坚感动地说。“于志坚,不瞒你说,我教书都二十多年了,不足二十岁就走上了讲台,一干就是这么多年,并且一直是拿工分。毫无疑问,毕业后还要继续任教,可以说我把自己的一身都将献给教育事业。不过,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因为我干的事业是伟大的,我教的学生遍布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你干的事业伟大,你的人也伟大,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伟大说不上,我只是这样想的,任何人都要有所追求,有所奉献,活出点价值,这样人生才有意义,你说呢?”“说得好哇!周老师,真是心心相映,你也说到我的心坎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