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楚峻领着兄妹二人去宗令那里签订契约,楚珩带着楚天回到驭字庭院。
“呀,这是谁回来了,我家的三妙玲珑心天才,有没有看懂石壁的字?”楚云筱从三楼翩翩落下,嬉笑道。她修为已经是三脉巅峰,只差一关能步入四脉,在这楚家乡也放开了许多,总是轻功下楼。
“唉!说来恐怕小姑不信。石壁的字太少,不够我看的,三天时间太长了,在里面我很是无聊啊!”楚天一本正经道。
无聊是真的,字太少不够看?吹嘘吧你。
楚云筱故作严肃,“嗯,这样甚好。这话自己说行了,别告诉别人,不然他们可不会像我这样,嘿,会嘲笑你的!”
年关一过,冬去春来,百花盛开的寅月(三月),乡野风景甚美。
王朝之地的人类算法,过了年关便是增加一岁,今年楚天二岁。
本月底,归魂、守魂一事要结束了,楚珩先回了楚府一趟准备些许事务。楚天的身体内劲已经有一百五十斤了,这几日他在不断模拟灵气从穴窍进入经脉的路线以为学习辟玉功做最後的准备。
初三日,楚珩终于回来了。
山洞之,楚天打开碧玉瓶散逸一些灵气,以增加空气的灵气浓郁度。灵气浓郁度越高则吐纳吸收的灵气越多。
楚天能够做到的极限,是把小范围内的灵气度提高为2.0,如此已经是相当于王城的灵气浓郁度了。
两人安然做好,楚云筱在一边旁观。
“吐纳功法习得有四个步骤:第一是识脉辨穴,知晓自己周身的经脉、穴窍在哪如何连接。这一步你已经具备了。第二步是知络明路,知晓灵气从穴窍进入体内的吸纳所历经的脉络、明悟灵气如何在丹田附近凝炼成真气。现在,我要在你的体内,用真气模拟路径,你要铭记在心。”
这些楚天早已知晓,楚珩仍旧说了一遍。
言罢,楚珩双手抵在楚天裸身背,操控体内真气在楚天体内游走。
三个小时之後,楚天已经完全掌握,一丝不差地向楚云展念出。
楚珩暗暗骄傲,这孩子果然是极昭象天赋者。他本来以为这一步楚天至少要一天时间才能掌握,他本打算在次日再向楚天教导下一步修行的。
吐纳功法等阶越高修行越复杂。假如一个常人掌握士阶吐纳功法的体内运行路线要一天,那么掌握伯阶吐纳功法的要二天;这个世界的修行等阶是这样,差别极其之大,包括功法,每升一个等级难度增长一倍!
体质越好的人掌握吐纳功法的时间越短;这与心智不同,掌握功法体内运行路线靠的是身体的神经和经脉,如此传递给神经枢。体质越好,身体对运行路线的记忆越深刻,越快速!
“第三步是引气开窍。天赋异禀者,尚未修行之前,灵气便可入体。但是这是灵气而非真气。灵气和真气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天地之间游荡的能量,後者是个人体内运行的能量。引气开窍,低于三脉修为的人不能。为何呢?修为第三脉开始,阴阳之脉,才可以把真气变换阴阳属性。引起开窍的原理是什么呢?修行者之间交手过招,也都会用真气攻击对方穴窍,强行打开;那么这和引气开窍的区别在哪呢?”
楚天回答道:“区别在于真气的阴阳属性不同!引气开窍是通过真气的阴阳属性变化给穴窍以‘磁性’,因而可以吸引灵气入体。好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而修行者对战则不同,并不会让攻击对方穴窍的真气变换阴阳。”
楚珩温和道:“你这‘磁性’的说法倒是非常贴切。正是如此,穴窍之处阴阳真气的变动会把灵气吸纳体内:阴气吸引阳气排斥,犹如行车,前拉後推。”
辟玉功是通过周身的六处穴窍吸收灵气的:左聪穴、右聪穴、左手少阳穴、左手少阴穴、右手少阳穴、右手少阴穴。六处穴窍,三对经脉体系,每次三丝灵气入体;此是侯阶功法的优势。
楚珩要分别在楚天身此六处穴窍注入一丝真气,以帮助楚天此六处穴窍张开;此所谓“引气”。极少有人无需引气便能开窍吸纳灵气,除非他在一个灵气浓郁度极高的地方、生来体内有真气。人类的身体像是一个精密计算过的世界,有些穴窍必须借助体外的能量才能打开沟通外界的通道。
引气的手法非常关键,弄不好会伤残的,越是高阶的呼吸吐纳之法越是难操作。
左手少阳穴、右手少阳穴,左手少阴穴、右手少阴穴!一瞬间楚珩的速度发挥到极致,四丝真气度入楚天体内。
在引气的过程,楚天的口鼻目必须紧闭,内气沉聚丹田,去感受体内经脉的能量波动,抓住被度入体内的真气并试图控制它。
四丝真气度入体内的时候,楚天感觉和自己的手掌好似被矛狠狠刺了一头,嗖的一下一股蚕丝还要纤细的从手掌冲了进去。
四丝真气走正经十二脉循环一圈,缠绕四圈,迅速分离,沿着十二脉折回。
人的经脉有三类:正经十二脉、经八脉、魂经六脉。
正经十二脉又被称作地支十二脉,四肢双手一对双足一对,每对六脉:手(足)少阳脉、手(足)阳脉、手(足)阳脉、手(足)少阴脉、手(足)阴脉、手(足)阴脉,共有二十四络。
精神高度集的楚天忽然有个想法:既然少阳穴、少阴穴可以代替口鼻吸纳天地之间的灵气,那么阳穴、阴穴、阳穴、阴穴可不可以呢?
正经十二脉二十四络有二十四外穴窍,那么是否都可以如此开启呢?再加经八脉十二外穴窍,是否都可以开启呢?至少口鼻的两个穴窍可以开启的。
“孔裕”功法是开启十二穴窍,同时有六丝灵气入体!那么宇宙之有没有之王阶更高的吐纳之法呢?理论人类可以极致有三十六丝灵气入体的!
本书来自